濕氣.jpg

#濕氣的症狀 #形成原因  #排濕氣 #斷濕離的方法

從以下列表先了解檢視自己是否有濕氣症狀 

濕氣=內濕+外濕=不正確的生活習慣或觀念所造成的

濕氣症狀(腫.脹.重)
(1)頭髮油膩、頭昏腦脹
頭髮油多、脫髮、白髮增多、頭暈脹、白天犯睏、無精打采。
(2)舌體胖苔厚、有齒痕
體內水濕停聚,濁氣蓄積,由胃氣薰蒸而上,會使舌苔厚膩。
(3)皮膚癢、皮膚變差
皮膚癢.濕疹.尋麻疹.長癬.起皰.軟疣.黑痣.白斑。濕熱不能從毛孔排出,濕熱薰蒸,久之出現一系列皮膚問題。
(4)大小便不爽利
當濕氣過重下腹痛、 腹瀉、大便稀溏黏滯、稀水、便秘、小便渾濁。女性患者會表現出白帶增多,男性則會出現陰部搔癢的情況。
(5)浮腫、肥胖、凸肚、眼袋
痰濕瘀虛黏膩物堆在身體形成鬆鬆軟軟的脂肪。
(6)痰多、口水多、口臭
甜食入口,引起痰濕.長期咳痰慢性支氣管炎.脾胃不和,上逆口腔致使口臭、睡覺流口水。
(7)胸悶、腹脹、不易消化
濕氣影響脾胃運化所造成食欲不振、不易消化、容易脹氣。
(8)總是睡不夠
其實這是因為脾虛。脾虛導致睡再多也不不夠。
濕氣影響五臟六腑
脾胃虛+濕邪
形成代謝病 ,如糖尿病、痛風、高脂血症等
脾虛+濕邪
能消化但不能吸收,腹脹痛、腹瀉、食欲不振、大便稀溏。
脾腎虛、沖任帶脈不調+濕邪
出現婦科基本病症,如月經不調、白帶過多、不孕症、產後諸病。
肝腎不足+濕邪
骨骼筋脈失於精血,濕氣入筋脈關節,導致骨節酸麻冷疼痛、痛風、關節腫脹發炎、骨質增生、頸腰椎病變。
腎虛+濕邪
水濕排不出.小便不利、尿蛋白、前列腺病變,腎功能衰竭.浮腫。

 

形成原因及避免沾染濕氣的方法

 

【內濕】

冰涼甜飲.咖啡.甜品.酒

清淡飲食.適量均衡飲食.避免損傷脾胃的消化吸收及水份代謝
吃煮過的深綠色蔬菜與肉類,寒性蔬菜加薑,對脾有益。
避免吃太多寒食,瓜類、涼拌、生菜沙拉、生魚,寒食易生濕
冰涼甜飲.咖啡.易損脾胃、甜食化濕。
肉吃太多
肉吃太多引起濕氣,魚蝦吃太多引起寒氣
愛吃冰品
人的體溫正常36.5度,一旦吃下零度C的冰品時,體內瞬間降溫,突然受到嚴重刺激,這時脾胃為了要維持人的體溫,得花一些血氣在升高體內溫度上,當然就沒有力氣去進行其他功能。因為其性寒,脾胃想要消化得花多一些的力氣,去升溫或是令生食變熟,才能消化運送,自然就沒法去應付其他工作,久而久之,其他的器官就會跟著變差。五臟六腑就會缺乏氣血而無力,冰冷的食物一下肚,雖然感覺很暢快,但卻十分損耗元氣。
過鹹過辣.油炸.燒烤物
吃辣椒可以開胃,但吃得過多或太辣,反而胃酸過多可能會使得胃液逆流至食道,刺激食道黏膜。會傷及脾胃的黏膜,造成胃蠕動加快,產生胃酸、腹痛、腹瀉等,現代很流行的麻辣鍋,其實很傷脾胃,在辣味的刺激下,吃下更多的東西,讓脾吸收不了而變虛。
重口味如過鹹或過辣(如辣椒、鹽巴、醬油、沙茶醬添加太多),例如常常在吃完麻辣火鍋之後,可以發現隔天早上雖然有排便,但是體重卻仍然上升 1~2 公斤,多半是因為重口味導致水分滯留(偏濕熱)。
不吃過冷、燙、硬、辣食物
改成飯前吃水果、喝湯
飯後2小時後再喝優酪乳
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的食物,更忌暴飲暴食
飯前可先水果、喝湯,飯後吃水果,如果飯後才吃水果會被先吃下去的食物阻滯於胃中,使人出現脹氣、便秘等症狀,給消化功能帶來不良影響。
飯前喝湯可以給口腔、食管、胃、腸等食物的必經之道加點“潤滑劑”,以減少硬食物對消化道黏膜的刺激。
餐後不要立刻喝優酪乳,飯後兩個小時喝較為合適。當人體胃液的pH值較高時,才能讓優酪乳中所含乳酸菌充分生長,利於身體健康。而飯後兩小時左右,人體內胃液已被稀釋,pH值會上升到3至5,此時飲用酸奶最佳。
大量喝酒
酒精同樣會刺激胃黏膜,還會增加肝臟的負擔,對脾胃極為不利。酒助濕邪,酒精少碰為好。酒易生痰濕。
饑一頓飽一頓
勿暴飲暴食
脾胃喜歡規律的生活,定時定量、細嚼慢嚥,是保養脾胃的要訣。如果經常饑一頓飽一頓、邊走邊吃或吃飯中談事,時間長了必然導致脾胃虛弱,容易患上胃炎、胃潰瘍等疾病。
吃太飽傷脾胃,「大飽傷脾」有損代謝,「飲食有節」對養脾胃有好處。
定期運動,主動發汗及排尿
養成運動習慣讓自己發汗增加代謝(一週二次以上)
多做下半身的運動,快走、慢跑、腳踏車.濕氣重少游泳,流汗後要擦汗保暖不要吹到風。
身體裡的濕氣,要怎麼「排出去」?中醫有云「腰以上發汗、腰以下利小便」,也就是說腰部以上可以透過發汗的方式來排出濕氣,腰部以下則可以透過排泄功能來解除體濕的問題。
很少流汗
被動發汗(泡澡.泡腳.汗蒸30分鐘內.溫度40度左右+薑片去寒.一周1~2次即可,避免晚上9點後易累積濕氣), 晚上9點後身體的陽氣會逐漸減弱,身體防禦能力較弱,陽氣伏於內臟,體表缺少保護,所以洗澡的話濕氣就很容易進去到體內了,危害健康。
流汗過量
運動過量會過度疲勞,大汗淋漓也會傷了津液和元氣,引起食欲減退和消化功能下降,影響脾胃功能減弱。
久坐久站
特別是久坐,下半身常不活動的人,肚臍上下的中焦和下焦氣血最容易瘀堵,會讓胃腸蠕動變慢,水濕運化更差,該向下排泄的廢物濕濁排不出去。手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而現代人每天過度使用食指,滑滑鼠、滑手機,食指容易僵硬、痠痛、麻木,其實就是大腸經受損的表現。上班族動腦多、體力消耗少,久坐久站,加上長期待在密閉空調內,很少流汗,身體調控濕度的能力變差,身體陰盛陽衰,濕邪聚集。工作一段時間,定時的走動讓下肢循環好,濕氣就不易聚集。
吃飽後不立即坐下
吃飽後必免立即坐下,胃的氣血停滯影響消化,可適當地活動,比如散步,這樣既可以促進胃腸蠕動,也可以減輕胃食管反流的症狀。
吃飽後不立即入睡
若飯後立即入睡,影響胃腸蠕動,不利於食物消化和吸收。在睡眠狀態下,人體的新陳代謝率會逐漸降低,很容易使食物中的熱量轉化為脂肪,從而令人發胖。
熬夜.睡眠不夠
熬夜傷陰,容易引起陰虛、氣虛。不熬夜、睡眠充足,養氣不造成氣虛。
要想養生,必須睡好「子午覺」,即晚上睡覺不能晚於11點,中午再睡半個小時,才有益於總是睡不夠睡不飽。
水喝太少
口水多的人有的也會有不喜歡喝水的現象,這類濕氣重的人喝的水往往比較少,比較不容易覺得口渴。應喝「溫開水」可活化內臟,幫助基礎代謝率,促體內循環排汗、排尿(但睡前2小時避免大量喝水),但茶、咖啡、湯都不能取代水。
大小便不通暢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便會有黏滯,細而軟的現象,排便時間長,每次都感覺排不乾淨、擦不乾淨,還容易黏在馬桶上沖不乾淨。
腎氣的蒸騰和氣化作用可主導水液的代謝運輸,人體多餘的水,可藉由腎化為尿液排除體外,尿液排不乾淨也易產生濕氣。
 

 

【外濕】

猛吹空調、風扇直吹

空調吹出的冷風為外寒,也對脾胃不利。很多人在空調、電風扇環境中,容易出現肚子涼痛,甚至腹瀉,都和外寒侵襲脾胃有關。體質易偏寒且累積濕氣。
運動後流汗沒有擦乾
運動後流汗應擦乾汗水並換上乾淨的衣服保持身上乾爽保持身體乾爽不讓濕氣進入身體,在運動以後大汗淋漓汗漬未乾就去浴室洗澡也讓濕氣進入身體。
早上或晚上洗完頭髮後不吹乾
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細節和習慣都會促成我們體內的濕氣大增,比如早晨起來洗頭,頭髮沒有乾就出門了,很多人可能不喜歡用吹風機。
也有人覺得頭髮沒乾出去走兩圈就乾掉了,剛好早晨起來還能給自己提神。其實這樣是不對的,不僅容易感冒,而且還能增加我們體內的濕氣。
還有晚上洗頭,千萬不要用了洗髮精後濕頭髮按摩,這樣會使濕氣進入頭皮(要吹乾頭髮後再按摩)。洗完澡(頭)後要充分擦乾水分。吹乾頭髮不讓濕氣進入身體。
穿著未晾乾衣服
不要穿潮濕未乾的衣服、蓋潮濕的被子,被子(墊絮)要經常曬。烘乾潮濕衣物不讓濕氣進入身體
穿衣露腰腹、衣服單薄不保暖
夏日的街頭,很多時尚女孩穿著露臍裝,趕時髦的代價是脾胃受傷。
裸露腰腹會讓神闕穴和命門穴這兩個重要穴位受到寒邪侵襲,不僅傷脾胃,還會傷腎、傷骨頭。衣服要穿的保暖,不要因愛漂亮穿的很單薄,以免濕邪入侵。
刮痧或拔罐後洗澡或吹風、在澡間邊洗澡邊刮痧
在刮痧和拔罐以後的四個小時之內洗澡或者是吹風,以及在運動以後大汗淋漓汗漬未乾就去浴室洗澡,或有些人利用洗澡時的泡沫滑滑的來刮痧,這時毛孔打開水氣進入不濕也難,要刮痧或拔罐,最好是洗好澡後擦乾後再進行,不然就要等刮痧4小時後洗澡比較好。
室內空氣不流通
室內的濕氣如果很重,建議開窗保持空氣流通,使用風扇.空調保持對流,讓空氣帶走濕氣,保持室內乾爽,並經常使用除濕機除濕。地板濕了,立即拖乾,免得濕氣滯留。
室內外空調溫差
室內外溫差及空調溫差,及時加衣服,以免濕邪入侵。
夏天不要貪涼睡地板
  盡量不要住地下室(潮氣重),熱天也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氣中水分會下降且地板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與地板有一定距離的床上。
其他排濕方式
  1可按按壓穴位:關元穴.太溪穴、三陰交、豐隆穴,也可用吹風機吹,會有類似溫灸的效果。
  2按摩腋下:腋下(極泉穴)是身體排汗的重要管道之一,流汗是很好的排濕方式。
按摩小腿:小腿往上按,經過膝蓋後方膝膕凹陷處(委中穴)、膝蓋側面的膕肌(陰陵泉穴)至腹股溝,幫助血液回流心臟, 排出下肢水腫過多的水分。
按摩腹部:腹部寒濕氣最重,按摩(天樞穴)排出腸道濕氣。
  3刮痧背部:容易受風的部位通常是人體背部的上1/3,也就是肩背區域。背部刮痧可以使毛細血管的活性增加,更利於身體散熱祛濕。刮痧的力道也只要輕微出痧即可,過度大力,反而瀉出太多造成氣更虛弱。
  4泡澡、泡腳:疏通經絡,加速血液循環,從而讓體內的濕氣以汗液的形式排出體外。泡澡時間超過30分鐘反而會讓皮膚更乾燥,因此理想的泡澡時間為20~30分鐘左右,每周2~3次即可,勿天天泡澡反而讓腎精氣無法閉鎖收藏。
  5食補:脾主甘味,所以脾氣脾經虛弱時,可以適當多食用一些甘味的食物,這樣就能夠補益脾胃。
以下推薦大家幾種具有代表性的甘味食物。
(1)山藥:健脾胃益腎氣,可促進消化吸收,黏稠質地有保護胃壁功效,促進食欲。
(2)
紅棗:補中益氣、安中養脾、養血安神的功效。
(3)
葡萄:補氣血、強筋骨、益肝陰、利尿、舒筋活血、暖胃健脾、除煩解渴。
(4)
甘蔗:緩解腹脹、止渴生津、消痰止咳、解酒除煩、清虛熱、止嘔吐的功效,適於病後體虛、胃腸虛
(5)
香蕉:清熱、生津止渴、潤肺滑腸的功效,能夠潤便、潤腸、降血壓。
(6)
薑:健脾利濕.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天寒冷的胃痛、噁心、嘔吐,對胃病患者很有助益。胃潰瘍、胃食道逆流患者少用。
  (7)四神湯:顧腸胃良方,四神湯裡的茯苓、芡實、蓮子、山藥,4種藥材可以健脾止瀉、厚實腸胃。
(8)秋葵:果實間有果膠和醣類組成的黏液,可保護胃壁,促進腸胃蠕動、防止便秘,是健胃潤腸食材。
6 曬太陽:多曬太陽.增加身體熱能量,身體的濕氣就會降一分。

 

濕氣穴位.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s Irene能量撥筋 的頭像
    Ms Irene能量撥筋

    「艾琳小姐」Reiki能量撥筋

    Ms Irene能量撥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